企业文化
文艺园地
 首页>企业文化>文艺园地
边缘的思量
作者:化工公司 田文利    2017年08月29日    点击量:1450    字数:2277

大千世界,每个生命都有唯一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卵胞胎,性情上也有最细微的差异。这一点点的差异便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走出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人的社会属性也决定了其人生的发展终究跳不出他所处的国度,甚至于与其所处群体的过去和未来亦密不可分,就像胎儿的孕育过程把整个漫长的人类进化历程浓缩经历一遍那样,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变化也体现出其国(或其所属群体)的衍进轨迹。生物和社会科学强调后天环境对人精神世界形成的决定性,但结果是即使一模一样的环境也还是生长成性情完全不同的个人,由此便显而易见,先天因素才是不可超越的,有些孩子天生就不是赤子,而带有明显的秉性,这一方面是源于父母的遗传,另一方面,就很有可能是前世(若真有轮回)的记忆残留。

依佛之说,世间生命若恒河沙数难以计清,但其总量却是不变的,无非在前世、今生和来世之间以各类形体轮回存在而已,而其终极的意义或者说价值在于成就理性和情感同时圆满的人格,并帮助更多的生命得此成就。由此而算,多数生命的实质周期应长得多,据说佛法的周期是一亿两千万年,这对于凡尘中的生命完全可以说是永恒——无力企及。这应是包罗了这一茬所有的生命成就完美品格的间期,或许那时,我们的生命才真正归于陨灭。

也罢,生命本就是一场修行,或顿悟或精修或苦行,只不过是处在不同的阶段而已。

对于佛法,我不过饶有兴趣、粗略涉猎而已,实际上还是门外的门外汉,以上猜测应是愚痴至极的,但有两点似乎还是值得探寻:生命的起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导致了生命个体间如此纷杂的差异?生命的意义仅止于成就完美(佛)并不断地帮助他者成佛吗?是否会如神话传说般,安住在净土莲池,然后又滋生堕落,继续犯着肉体凡胎的错误。完美到底可否长久保持,而保持住完美,接下来又该怎样变化?因为真正的静态是不存在的,故而也绝无意义可言。

其实畏惧变化应是所有生命的共性,因为打破即成规律的不可预测的情形会另其丧失起码的安全感,所以可预见乃至控制未来者最是无忧。

或许我过于杞人忧天,净操心些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遥不可及的事情,在此世界真得划到精神病患者之列,但就宏观的(佛的)生命格局而言,这样的思索意义非凡。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前世修行过的人,此生也在继续,但却有许多迷惑,甚至于不知道现在处于哪一阶段,所以方才生出几多此般思量,怕的就是不明变化之规律,恍惚间为轮回的洪流裹卷,深陷万丈红尘,随波逐流几世不得清醒。然佛说:一念起千山万水,一念落沧海桑田;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这不就是说佛(完美)本就是虚无缥缈、恍惚不定的么?如果真是这样,那几世十几世乃至几十世上百世的苦心修为岂不同样有一朝倾覆的危险?“色即是空,空不异色”既然“想”和“识”都本为虚空,那么佛家所言的完美与永恒是否也根本不存在?史铁生说“人性就是欲望,或者说欲望就是人性。那么灭绝欲望的最好办法就是灭绝人性,灭绝了欲望也就灭绝了人性。”那么也就可以说“人”就是一个欲望体,脱离了欲望的人是实实在在的行尸走肉。假若这就是真理,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无数次的生死,不过就是欲望的沸腾与冷却而已。凡人降生便会有欲望在其体内逐次滋生,像细菌的繁殖,像世故本领的成长。西方经济学有个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它以更冷血无情而客观直白的方式诠释了这一点:人的欲望是分层次的,必定由低到高逐一满足,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我们古人也有“食色性也”、“饱暖思淫欲”的论断——毋庸置疑的真理,生身为人者皆有体会。

人性欲望在我看来大抵分为生欲、食欲、色欲、情欲、攀比欲、荣耀欲、贪欲。而佛家所讲的六道轮回其实每人在其一生或某段时期内都会尽数经历,“色即是空,空不异色”、“一念起千山万水,一念落沧海桑田”,起心动念,每生想往,相应层次的欲望便开始沸腾,也即本层次人性的崛起,那么他也正堕入六道之一。例如当人身陷困境,饮食绝无,那么此时他所有更好层次的欲望都会消殒,只有一顿饱食当先,苦思冥想、不择手段,所有思虑行为尽皆为食,此时他可称为“食欲阶人”,对应六道属之恶鬼。而当其得偿所愿之际,也就是此阶人性消殒,此道轮回结束,而另一阶人性复活、另道轮回起始。这样,人就经历了一次生死。

有些人会逐一或跳跃经历各阶生死轮回,而有些则长久往复于同阶同道生死轮回中,这应与佛所讲“业力”有关。而造业多少又关乎人性欲望,而欲望的强弱实则是生命力强弱的显现。从更宏观更广义的格局来看,则强者实为弱者,而弱者实为强者。正是老子所言“柔胜刚,弱胜强”、“世间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人生本就是一场苦难”(史铁生<病遂笔记>),而生命力的强弱也即欲望的强弱或造业能力的强弱,则正是苦难深浅的根本分别。所有的宗教教义和劝世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旨意:清心寡欲乃为离苦得乐之道,清心寡欲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要人们以最适宜最中正的态度来面对和参与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如应世学派儒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唯浩然正气为处世至理。

大道至简,不管是儒释道还是天主、基督等或其他以救苦渡人为旨的宗教或正统的哲学体系,都是相通的,他们是人类精神思想的最高造诣,是完全透过理性和博爱来观察和改造世界的,他们都描绘了一幅理性和情感同时趋于完美的人性蓝图,所以为众生永世信仰和追随!

人性啊,或者就叫欲望吧,你这个东西,幸而有这至真至善至美的思想和精神接引,你才不至毁灭!


Copyright© 2019 神东天隆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50002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