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艺园地
 首页>企业文化>文艺园地
读书学习是人的终生事业(论文)
作者: 张剑英    2015年11月10日    点击量:1800    字数:5031

本人喜欢读书,更喜欢写作,因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现在一天不读书、不写作就感觉到今天好像没把什么事办完,晚上睡觉心里总是惦记着什么。读书写作已经完全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读书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髓,是国家发展振兴的基础工程。人类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文化的进步是依靠读书学习才能实现的。书籍就是望远镜,借助这个“望远镜”,能够使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真。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催人奋进,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它能使人头脑清醒、精神愉悦,心态年轻……

一、古人对读书的认识

读书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倍受崇尚,封建社会任用官吏先要从科举开始,如果没有经过科举考试,是很难走上仕途的。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中国古代帝王中重文的典范,在他用人之道中,他不分出身贫富,只要有文才,统统予以重用。所以,后世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首诗是赵匡胤崇尚文化的典型写照。宋钦宗赵恒也作诗说过:“富贵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虽然钦宗此语有些偏颇,但也说明了读书的功用和趣味无穷。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自勉,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宋代大诗人陆游也作诗曰:“浮生过六十,百年已颓然,独有耽书癖,犹同总角年。”陆游年过花甲,什么都不去想了,惟独只有读书的嗜好。宋代思想家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中也抒发了读书的快乐心情:“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奏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也许是天下读书人所追求读书的最高境界了。

一位国外一位大诗人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时空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做为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修德正心,增长学识才干和成事立业。历史证明,凡有建树的精英人杰,皆是读书好学的典范。此外,读书养生,使人健康快乐。读书能使人上可知古,下可知今,上下贯通,预测将来。数千年来,有成就的名人志士流芳不朽,都离不开读书。中国古训说:“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读书可以调悉人生世事,不钻牛角,辩证的看问题,没有忧郁自扰之症。

二、读书是修身养性的一剂良药

读书增长知识,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孔子说:“大德长其寿。”因为读书修身养性,能使人心胸坦荡,有烦恼也会烟消云散。书籍犹如朋友,读好书,如同与高尚的智者交谈,增长学识,启迪智慧,升华人格。宋代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就是指好书育人。这句话十分精辟地说明了读书足以培养人的高洁情怀。当今社会,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腐化堕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大脑里没有储存光明正气,没有精神偶像,没有良师益友,眼里只看到现实社会的一些消极的东西。所以,久而久之,必然会思想抛锚,逐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读书对人的写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书读多了,头脑里储存的东西就多,写作起来参考借鉴的东西就多,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好文章。相反,如果不学习,腹内空空如也,手不能写,口不能说,就不可能有高强的能力,迟早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

读书修身养性,古人云:“读书令完人,养天地正气。”读书不但增长知识和才干,更重要的是对人的修德和性格是一种完善,做人是人生的第一事业,品德不好,直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可以弥补人品的不足和道德的缺陷,增强人的正气,使人永远在正气的环境中立足于社会。

但读书不能一味的什么书都读,书有四类:必读之书、应读之书、可读之书、忌读之书。在种类很多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读怎样的书呢?

一要认真阅读能教育人、启发人、提高人、影响人的理论书籍,这类影响人生、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必读之书。如果说知识是人“胆”的话,那么理论则是人的“魂”。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功底,就会浑浑噩噩,失去方向,缺乏科学的思想方法,就会一事无成。因为理论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它是解决人的思想方法的科学,它可以使人理智,能够科学地做人、做事。读一本好书获得的正确的知识就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不仅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人的各方面能力。二要读能提高人技能的专业书籍。专业书籍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具书,多读这样的书籍会对你的工作、生活、生计有所帮助。三要认真读国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如《诗经》、《易经》、《论语》、《道德经》、《史记》、《周易》、《离骚》等等。这些哲学、历史经典名著,闪耀着思想、文化和智慧的光芒,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永远不灭的文化之火,是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四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唐诗》、《宋词》等。人的精神生活是需要不同营养的,读书涉猎面越广,人的精神就越充实、思维就越开阔,头脑就越清醒,理解力就越强。

因此,读书必须要有选择,读好书不但会受益于个人,对净化社会、推动人类文明意义是更大的。

三、读书启智又治病

读书有益于生理健康。祖国医学认为,大脑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人的整个肌体。生物学则有“用进废退”之说,人的器官常用则健康,不用则退化,就像我们生活中使用菜刀一样,经常使用,它就会明亮锋利,如果不用,它就会生锈木钝。原苏联医学家调查,大多数喜欢读书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具有发达的脑神经,即是到了耄耋之年仍然精力旺盛。生命在于运动,脑力在于活动。读书有助于增强脑神经系统对肌体的控制能力,是健脑壮身、养生防疾的良方。

读书有益于心理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见疾病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许多疾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不药自愈,许多疾病又是在心理状况不佳时乘机而入。好书是一种“精神药品”,是调节“七情六欲”的能手。常读书可优化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理,促进人身心健康。

读书,可以了解人们的心理卫生、疾病防治等知识,只要付之行动,病自然就会减少。关于读书治病,古今中外书籍都有记载,《三国志》上有“诫文祛头风”的描述。说的是曹操读了陈琳的“讨曹檄文”,惊出一身冷汗,久受头风折磨的疾病霍然减轻。就拿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如果你身上什么地方疼痛,你可以找本书读读,疼痛就会减轻许多。为什么很多人生了病在住院期间总爱拿本书躺下看看,因为看书一来可以消磨时间,二来可以镇静止痛,忘记疼痛的折磨。人都说,书本是精神食粮,在你困乏的时候,也就是你病了的时候,“吃”点精神食粮,对你的身体健康是会大有好处的。

读书,是人类获取智慧的动力源泉,对男人而言,读书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对女人而言,是保持青春不老、魅力永存的一剂良药。读好书,读有益的书还可以润心润胃,摆脱不良情绪,恢复怡情心态。有则发生在本人身边的故事;有位朋友因仕途不遂官场失意,忧虑成疾,有位同事来看他,劝他多读书读报,淡薄名利,放松心情。此君按照同事的劝导,不断地让妻子上街给他借书买报,在学习中他读懂了许多人生哲理,明白了人生的世态淡凉,心情平静了许多,病情很快好转起来。特别在这近一年的养病时间里,他还重拾笔砚,潜心练习书法,临摹名人书迹,书法技艺大涨,在习书中寻找到了乐趣,在习书中也教正了自己的人生航标。

读书还能延年益寿。日本人口学家发现,人群中寿命最长的是哲学家,其次是科学家和艺术家,显然这与他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读书写作有密切的关系。

可见,读书启智,既治愚又治病,对人的智慧启发有很大的帮助。

当今这个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据有关资料显示,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四、读书引发的思考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位外国人所写的轻蔑《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看后印象深刻,发人深思。

文章说:“我在德国飞往上海的飞机上。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手机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影剧,没见有人读书。”这位外国人还说:“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养神。中国乘客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玩手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喧哗。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了”。

最后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这位外国朋友的忧虑不无道理。如果看看我们周围,确实情况如此,时代的进步却造成国人思想的退步,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4.7本,与日本的人均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已经是麻将馆、游戏厅和网吧歌厅,一个几万多人的小县城,有几十个麻将馆几十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打麻将,青年人上网聊天,少年儿童打游戏。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都浓缩为麻将、上网玩游戏和看电视。

以我分析, 国人不爱读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人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网络、电视的兴起冲淡了人们的读书兴趣;四是当今拜金主义风气挤占了人们的读书时间;五是好书越来越少。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而在日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国家。”

日本这位管理大师的言论虽然对中国含有蔑意,但他是以忠告的态度来议论这件事的。从他对两国文化教育的对比中不难看出,我们与日本在读书学习方面存有很大的差距。

还有媒体介绍,匈牙利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国家,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我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近半个世纪,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很多都是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他们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科技“大国”。还有以色列,以色列人口稀少,国土面积比北京市还小(北京市面积1、68万平方公里,以色列面积1、49万平方公里),人口比西安市还少(西安市人口823万,以色列人口813万),但他们人才济济,科技发达,近30年,他们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知识的财富使他们的军事实力也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成为中东各国都惹不起的军事强国。以色列强大靠的是什么?同样靠的是读书而获得的智慧。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实践证明,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停止读书学习。人类思想史也表明,一个发达的国家,不仅要有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来支撑,更要有恢宏丰厚的文化积累。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丰富智慧离不开读书。一个人要想生存、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养分,不断丰富自己、强大自己,用读书的智慧泉水浇灌自己的生命。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和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Copyright© 2019 神东天隆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50002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