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音乐人高晓松说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这带着满满正能量,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勇敢向前进的话语,在现实压力困境下,被人狗尾续貂,有了另一番伤感、颓废的解读:“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日后的苟且。”似乎,人从出生起,就要做好苟且一生的准备。
这折射出的是一些年轻人生活态度上的迷茫。伴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夹杂着消极负面情绪的信息充斥网络。“苟且”等词被奉为人生准则,销蚀着一些青年的意志定力。尽管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难以避免的“烦恼”,是多重现实和价值观交汇衍生的一种消极和无奈,但对于振奋青年精神、实现青春价值、共圆中国梦而言危害巨大。
这些悲观式的“苟且”言论的弥漫,实则有着一些现实土壤。教育普遍发展带来相对“知识过剩”,就业竞争随之加剧,让不少年轻人深感力不从心;愈加年轻化的升学压力,由择业困难而造成的专业选择迷茫,也加剧着年轻人的无助;面对家庭交流、婚恋交友、同事交谈等一系列人际关系处理中的繁杂琐碎,一些青年人望而却步,导致矛盾加大。同时,近些年来,家庭经济状况的普遍改善,让某些青年人安于现状啃老,消解了奋斗之心。而在现实压力下,在横向攀比中,也不乏一些青年怨天尤人,自叹“生不逢时”而意志消沉。总而言之,社会游荡的“苟且”风气,是基于现实因果的精神发展瓶颈。
这种失望和悲哀的情绪,实则是青年实现自我蝶变的道路上的一层迷雾,冲破它便可化茧成蝶,否则只会滋生更多的消极思维。翻看中国古今历史,不难发现,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大多是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十四年抗战期间,转战于白山黑水中的抗日游击队,绝不选择苟且,硬是用年轻的血肉之躯迎战铁蹄的侵略;在那样艰难的岁月,年轻的中华儿女即使身处人间炼狱,同样也没有苟且,用不屈和顽强谱写出抗日救国最壮丽的篇章;面对一穷二白、遭受封锁的新中国,亿万同胞没有苟且,用智慧的双手改天换地、励精图治,让中华大地重焕新颜。如今的中国,就是曾经的青春奋斗者们的诗和远方。
在今日祖国正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迈进的现实中,青年的人生坐标中不能有“苟且”二字。“苟且”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销魂蚀骨的迷魂药。没有奋斗的人生,必然是狭隘有限的人生,不但错过了诗意,更错了人生长河里波涛汹涌的壮景。青年人只有信奉“人生能有几回搏”,坚定信仰、不怕坎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教导的“心里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端正生活态度,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定走下去,才能迎来青春绽放。
青年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春和景明听政声,两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关注的视角里也应该包涵祖国青年。青年人奋斗的人生刚刚起步,不能让他们奋斗的热情被现实轻易打击或消磨。消除青年的失落感,必须给他们以获得感。创造更加开放的就业创业环境,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同时,完善青年权益保障体系,释放青年活力。在青年的升学和专业选择中,学校和相关组织机构都应当给予建议和引导,消解青年无力感。此外,无论国家、社会、高校还是家庭,也都应当关心青年、爱护青年,为青年人成长发展和充分施展创造才能营造更积极向上的氛围。一句话,他们需要强有力的支持与鼓励,而两会需要为青年的权利与前途,给出精细化的政策措施,让青年以自信的力量消除苟且的迷茫。
倾听青年声音、解决青年困境。社会需形成合力,助力青年以“会当击水三千里”的信心去实现青春梦想,以拼搏奔向光明前程。青年的人生坐标中,无论眼前还是将来都没有苟且,更不需要苟且。